22 年前,2001 年初,維基百科(Wikipedia)橫空出世,成為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平臺。然而,誕生之初,維基百科「人人可編輯」的組織形式曾引發質疑,甚至被諷刺為「wikiality」,意指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同意,編造的條目也能成為「現實」。
隨著《自然》(Nature)雜誌的研究發現維基百科的準確度接近大英百科全書,Google 將其置於搜尋結果的首位,維基社群和內容貢獻者的壯大,維基百科最終贏得了公眾的信任。如今,誕生僅半年的 ChatGPT 正在經歷類似的過程,甚至成為了維基百科的挑戰者。
不久前,維基媒體基金會在 2025-2025 年度計畫會議中提及了 35 次 AI,討論的主題圍繞 ChatGPT 帶來的挑戰。然而,維基百科所擔心的並非被 ChatGPT 取代,而是更深層次的問題:未來的維基百科,會由 ChatGPT 來撰寫嗎?
維基百科的內容來源
要探討 ChatGPT 是否能撰寫維基百科,首先需要了解維基百科的內容來源。維基百科主要由來自全球的義工共同編寫,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和修改文章。截至 2021 年初,所有語種的維基百科條目數量已達 5500 萬條,內容準確性依賴於維基社群義工的篩查。
在 ChatGPT 出現之前,維基百科已經使用 AI 減少部分人力成本。例如,利用機器翻譯現有條目,再由人工校對;2016 年,科學家 Aaron Halfaker 開發了一套演算法,用於辨識惡意破壞條目和假消息;2020 年,MIT 推出基於 AI 的修改功能,能自動替換條目中的特定資訊。
此外,AI 還被用於將技術類條目簡化為兒童版內容。然而,這些應用僅限於輔助性工作,直到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 的出現。
ChatGPT 的挑戰與潛力
ChatGPT 能生成類似真人的文章,並在多個知識領域提供詳細回答。儘管其內容的事實準確性仍需人工查閱,但 ChatGPT 的能力已經引發了維基社群的討論:義工能否用 ChatGPT 來撰寫條目?
紐約市維基媒體分會的資深維基人 Richard Knipel 曾用 ChatGPT 起草「藝術作品標題」條目,並在其基礎上進行輕微修改。然而,另一位編輯認為該條目需要大量完善。這反映了 ChatGPT 作為輔助工具的潛力,但也暴露了其生成內容的局限性。
維基百科創始人 Jimmy Wales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,ChatGPT 雖然能生成條目草稿,但目前仍存在「幻覺」(hallucinating)問題,即憑空捏造資訊。這對維基百科的可信度構成挑戰,因為 ChatGPT 無法提供可靠的參考來源,甚至會生成不存在的 URL。
人力有限,算力「無限」
維基百科團隊最大的擔憂在於:AI 生成內容的爆炸式增長可能淹沒高品質資訊。維基百科條目需要經過多重核查,確保每個資訊的準確性和來源可靠,而 AI 生成內容的核查成本可能遠高於人工撰寫。
此外,ChatGPT 的內容風格過於肯定,與維基百科的中立性不符;其可信度來源難以查詢,這與維基百科條目底部豐富的參考資料形成鮮明對比。
維基百科與 ChatGPT 的共存之道
維基百科和 ChatGPT 都試圖「回答一切」,但二者的核心差異在於回答方式。維基百科提供系統化、結構化的知識,適合深入學習;而 ChatGPT 更像是一對一的互動工具,適合回答具體問題。
維基百科並未因搜尋引擎 Google 的崛起而消失,反而成為搜尋結果的首選。類似地,維基百科團隊在年度會議中將 ChatGPT 視為「機會」而非威脅。他們認為,當網路充斥低品質內容時,維基百科的高品質資訊將更具吸引力。
未來,維基百科可以利用 AI 技術進行翻譯、內容總結、媒體豐富化等工作,但前提是 AI 僅作為輔助工具,而非主導內容創作。
結語
維基百科如何與 ChatGPT 共存,或許正是人類如何與 AI 共存的縮影。AI 的發展不可避免,但人類對真實性和品質的追求仍是核心。維基百科的未來,將在審慎利用 AI 的同時,繼續堅守其對知識的嚴謹態度。